广东省
中国华南地区省级行政区
名称衍变
唐朝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懿宗下令将广州和交州设立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两个行政区划。岭南东道治所在广州,而岭南西道治所在则是交趾(今越南的河内)。这两个州的划分,使得今广东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隶属于岭南东道,因此在后来的演变中,多被称为“广州东路”。此外,在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广南路被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其中广南东路即指的是今天的广东省。因此,广东的名称也是从这些行政区划中的“东”字或“广南东路”简称中得到解释。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据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发现,岭南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交往频繁。《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所以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设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南海郡设立番禺、龙川、四会、博罗和揭阳5县,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今海南省及今广东省西南部属象郡,今广东省西部一部分属桂林郡。岭南地区始有行政建制,这也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秦亡,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建都番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叛乱,在岭南先后设交趾刺史部、交州,辖岭南各郡县,并为合浦郡治。徐闻县设置之后,西汉武帝开辟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为徐闻港,于之后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部改称交州,治广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交州治迁到南海郡番禺县。
三国时,岭南为吴辖地。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从交州划出4郡另置广州,地域占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半,州治番禺。广州之名由此始。吴末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把桂阳郡南部属广东部分析出,成立始兴郡。省境大部属广州的南海郡(7县)、高凉郡(3县)、高兴郡(4县)、苍梧郡(东部4县),北部为荆州始兴郡(8县),西南部为交州珠崖郡(东部3县)。三国时新置县。至今仍存的,有思平(今恩平)、平夷(今新会)、始兴、尚安(今连山)、安宁(今阳江)等。
西晋将粤北的始兴郡改隶广州,交州的珠崖郡并入合浦郡。省境分属广州的南海郡(6县)、高凉郡(3县)、高兴郡(5县)、苍梧郡(共10县,属广东6县)、始兴郡(8县)以及交州的合浦郡(3县)。东晋始兴郡由广州改隶湘州(由荆州分置),广州的高兴郡并入高凉郡,苍梧郡分置晋康郡,新增东官、义安、新会、新宁诸郡。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稽含《南方草木状》,记述了广东、广西及越南的草及农作物,为最早、最全面记录广东热带地区植物的著作。
南北朝时期,南朝统治者对俚人(越族)实行“羁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导致州、郡数猛增。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粤西有著名的“湘桂走廊”与中原相通。北魏孝明帝初至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15-公元524年)郦道元撰写《水经注》,书中记述了西江北江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隋文帝鉴于南北朝滥置郡县之弊,而大量合并州、郡、县,废诸郡,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省境分属广、循、潮、端、高、泷、封、合、连、崖、钦等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成郡、县二级制,省境分属南海郡,全15县。
唐代在州或郡之上设道,成道、州、县三级制设岭南道,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42-公元758年)间,一度改州为郡,成道、郡、县三级制,广东与广西同属岭南道,道治广州为中都督府,广州都督府简称“广府”。岭南地区东西分治自此始。同时,在唐懿宗咸通元年至十三年(公元860-公元872年)段公路著有《北户录》,记岭南,尤其北回归线以南地区风土、风俗、物产甚详。唐昭宗龙纪元年至天复三年(公元889-公元903年)刘恂《岭表录异》,记岭南(以广东为主)风土人情、气候、物产等,所记详实,均为古代记述广东地理的优秀著作。
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刘龑在岭南称帝,建南汉国。南汉王朝统治期间,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灭南汉,置广南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省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与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祝安礼撰《地理指掌图》,为载有广东地区地理图记最早的版本。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方孝孺撰《南海百咏》中,也以诗歌形式记广州自然、人文状况。
元代,省境大部属江西省广东道,道治在广州:西南部属湖广省海北海南道,道治在海康,而怀集一县则属湖广省广西两江道,道治在桂林。元代新置县,现今仍存的仅宝安一县。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陈大震所著《南海志》中也记录了珠三角洲地理,且内容丰富。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明朝,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万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公元1596-公元1597年),郭棐著《粤大记》与《岭海名胜记》,记录了广东少数民族、沿海边防、防台风港口等,并附广东沿海图与广东名胜。
清初,“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省境除怀集一县属广西省梧州府外,余属广东省,领广州府(14县)、韶州府(6县)、肇庆府(11县、1州)、惠州府(9县、1州)、潮州府(9县、1厅)、高州府(5县、1州)、雷州府(3县)、琼州府(7县、1州)、崖州直隶州(4县)、罗定直隶州(2县)、嘉应直隶州(4县)、南雄直隶州(1县)、连州直隶州(4县)、连山直隶厅、佛冈直隶厅、、赤溪直隶厅、阳江直隶厅等。并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移广州。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曾母暗沙,南海诸岛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遭受英国殖民式统治。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5月,两广总督张仁骏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海军官兵170多人,分乘伏波、广金、琛航三舰到西沙群岛勘探,测绘地图,查明岛屿有15座,并逐一命名,公告中外。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府、州、厅,广东省境内设6道辖94县。1920年撤道,省县之间设督察区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成立广州市政治公所,广州开始以省会设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同年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该区事务。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广东省府撤退到粤北(今连州市);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设4个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全省改设为9个区(包括沦陷区),到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复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被日本侵占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并在永兴岛和太平岛进行接受仪式树立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设珠江、东江、西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8专区和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2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和98个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1年,将北海市划归广西。1952年,将钦州4县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归广东。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1955年,钦州专区所属5县划归广东省。
1959年,广东省在永兴岛设立西沙工委和西沙办事处。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
1983年以后,广东省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1994年4月,云浮市(县级)升格为地级市。同年,中央赋予广州市、深圳市副省级城市待遇。至此,广东省辖21个地级以上市。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三个代表〞要求。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2022年,广东省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规定,进行行政区划变更,全省新增3个街道。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接广西,南邻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陆地最东端至饶平县大埕镇,最西端至廉江市高桥镇。东西跨度约800千米,南北跨度约600千米,岸线总长度为4114千米,已开发利用的岸线长度为1414千米,约占总长度的35%。土地总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拥有海岛1963个,总面积1513.17平方千米,在中国沿海省(区、市)中列第二位。海岸带区域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滩涂面积超2000平方千米,拥有大、小海湾510多个,优质滨海沙滩170多处,红树林106平方千米。
气候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且雨热同季。
广东省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气温分布呈南高北低,雷州半岛南端徐闻最高(23.8℃),粤北山区连山最低(18.9℃)。月平均气温最冷的1月为13.3℃,最热的7月为28.5℃。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韶关,为42.0℃,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梅州,为-7.3℃。
广东省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平均降水量为1798.8毫米,最少年份为1179.6毫米,最多年份达2321.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呈多中心分布。3个多雨中心分别是恩平-阳江、海丰和龙门-清远,其中年平均降水量海丰和恩平超过2500毫米,龙门为2167.8毫米。暴雨最频繁的是海丰,年平均暴雨日数14.1天。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最少(40.1毫米),6月最多(329.7毫米)最大日降水量640.6毫米,出现在清远。
广东省年平均日照时数自北向南增加,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1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兆~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
地质
广东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跨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大致以海南岛南湍的九所一陵水大断裂为界:广东大陆及海南岛大部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崖县地区及西沙群岛一带属于南海地台。广东大陆及海南岛大部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其演化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及相应的构造旋回和构造运动:下古生代期间,为属于地槽性质的活动区,其时的沉积物及岩浆活动产物组成了广东省的褶皱基础;上古生代到中生代初期,为属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台性质阶段,其沉积物构成广东省沉积盖层;中生代中期以来,即晚三叠纪晚期或早侏罗世,为进入属于活动区性质的地洼区发展阶段,其沉积物构成广东省第三构造层。广东省还经历了4个强烈的回旋地壳活动,形成了以东北-西南向断裂为主,东西向断裂为辅的断裂构造。
地形地貌
广东省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积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丹霞山金鸡岭等;沿海还有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包括其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水文
广东省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全省河流主要以珠江流域(东、西、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水系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占全省面积99.81%,其次为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水系和洞庭湖水系,截至2023年,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614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60条)。独流入海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河道长度超过10万千米,湖泊150多个。其中西江在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17960平方千米,北江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42930平方千米,东江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31840平方千米,珠江三角洲流域面积26820平方千米,韩江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17851平方千米,粤东诸河面积15810平方千米,鉴江及粤西诸河面积33450平方千米,洞庭湖水系湘江广东省境内面积99平方千米,鄱阳湖水系赣江广东省境内面积240平方千米。
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河,原指广州到东江口的河段,因河中有海珠岛而得名,后以之称该水系。习惯所称珠江流域系指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广大流域,跨越滇、黔、粤,桂、赣和湘等省区。由东、北、西三大江汇流而成,主要干支流总长约1.1万千米,流域总面积45.26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越南境内的1万多平方千米)。珠江流域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4.5%,平原盆地分散,占5.5%。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珠江年均径流量为3412亿立方米,以水量而言,居中国河流的第二位,4~9月为汛期,流量占全年70%~80%,洪水多出现于夏季,下游及三角洲常有较大秋汛。年均含沙量为0.126~0.344千克/立方米,年均输沙总量约为8554万吨,其中西江约7530万吨,占总输沙量90%左右,多来自红水河。东江年均输沙量约429万吨,不及总输沙量的4%。
土壤
广东省土壤划分为人为土、铁铝土、初育土、盐碱土、半水成土、水成土6个土纲,下分水稻土、湿暖铁铝土、湿热铁铝土、石质初育土、砂质初育土、暗半水成土、淡半水成土、水成土、盐土9个亚纲,水稻土、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火山灰土、石灰土、紫色土、粗骨土、石质土、滨海砂土、南方山地草甸土、潮土、沼泽土、酸性硫酸盐土、滨海盐土等16个土类,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咸酸型水稻土、黄壤、黄壤性土、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赤红壤、黄色赤红壤、砖红壤、黄色砖红壤、火山灰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酸性紫色土、碱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酸性粗骨土、酸性石质土、固定砂土、半固定砂土、流动砂土、山地草甸土、潮土、脱潮土、湿潮土、沼泽土、含盐酸性硫酸盐土、滨海盐土、滨海潮间盐土、滨海沼泽盐土等36个亚类,再往下分为131个土属,522个土种。
自然灾害
广东省是各种气象灾害多发省份,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强对流天气、雷击、高温、干旱及低温阴雨、寒露风、寒潮和冰(霜)冻等低温灾害,灾种多,灾期长,发生频率高,灾害重。同时,广东省也是中国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影响严重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威胁严重。
2023年,广东省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灾害为主,暴雨灾害重,台风频数正常略少但强度大,阶段性、局地性气象灾害突出。赤潮、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咸潮入侵和海水入侵等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3亿元,死亡失踪1人。全年汛期持续时间长达219天,台风“海葵”及其残涡横扫广东省,带来罕见极端强降水,年平均最高气温达到历史第二高,年暴雨过程次数有记录以来最多,6月下旬极端强降水致清远、韶关受灾,年末迎来1978年以来12月第二强寒潮。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广东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主要河系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韩江水系,其次为粤东的榕江、练江、螺河和黄岗河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独流入海河流。
截至2023年,广东省水资源总量1956.0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2.0%,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946.3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2.1%,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1%;地下水资源量483.0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1.6%,比多年平均值偏多7.5%。全省统计的41座大型水库和337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8.5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8.5亿立方米。
广东省地表水河川径流基本由降水补给,径流与降水的分布规律总体一致,呈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大部分水文站连续最大四个月河川径流量占全年河川径流量的50%~75%,汛期(4-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0%~85%。从邻省流入广东省的总入境水量1368.7亿立方米,其中从广西流入1230.8亿立方米,其余从湖南、江西和福建流入。入海水量3113.3亿立方米,其中从珠江八大口门入海2302.2亿立方米,其余从韩江、粤东和粤西诸河入海。
截至2023年,广东省地表水资源量1946.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096.0米,比2022年减少12.1%,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1%。大湾区地表水资源量566.0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4.4%,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7%。41座大型水库和337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8.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59.6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8.9亿立方米。
广东省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99.6%,深层地下水占0.4%。地下水开采利用量最多的是湛江,占广东省地下水供水量的66.5%。现有划定湛江市赤坎深层地下水超采区、霞山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和硇洲岛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超采区面积401平方千米。
2023年,广东省地下水资源量483.0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1.6%,比多年平均值偏多7.5%。其中,大湾区地下水资源量132.7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4.4%,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0.9%。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48.5亿立方米,比2022年增加1.9%,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6%。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等三大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22.6亿立方米、19.8亿立方米和6.1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广东省土地总面积1797.57万公顷,湿地总面积为176996公顷,其中红树林地10992公顷,森林沼泽175公顷,灌丛沼泽130公顷,沼泽草地112公顷,沿海滩涂147616公顷、内陆滩涂17879公顷、沼泽地91公顷;耕地面积为1906309公顷,包括水田1369386公顷、水浇地172618公顷、旱地364304公顷;园地总面积1294017公顷,有果园1010837公顷、茶园48217公顷、橡胶园48526公顷、其他园地186437公顷;还有林地10728839公顷,其中乔木林地9667398公顷、竹林地528062公顷、灌木林地140511公顷、其他林地392868公顷;草地面积240678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23公顷、人工牧草地350公顷、其他草地240305公顷;还有城镇及工矿用地182889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6046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29102公顷。
生物多样性
广东省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与2012年相比,广东省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新记录增加了278种,同时,省内记录白鹭、大白鹭、苍鹭、环颈鸻、赤颈鸭、绿翅鸭、凤头潜鸭、黑腹滨鹬等鸟类的种群数量增多,超过1000只;多地野外发现中华穿山甲、亚洲黑熊、白鹤、中华鬣羚等物种活动;在韶关南雄发现百株以上野生丹霞梧桐新分布地,在南岭发现南岭叠鞘兰、南岭头蕊兰、广东兜兰、佛冈拟兰等8个新种和16个新分布物种等。近两年还监测发现有白鹤、勺嘴鹬、紫纹兜兰、丹霞兰等20多个物种在广东有新分布。
2023年,广东省记录分布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包括哺乳纲182种、鸟纲584种、爬行纲172种、两栖纲114种),其中由林业部门主管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188种,占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种数的27.4%,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华南虎、小灵猫、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鳄蜥、莽山烙铁头蛇等4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藏酋猴、猕猴、黑熊、豹猫、黄喉貂、毛冠鹿、白鹇(省鸟)、白腰杓鹬、斑头大翠鸟、斑头秋沙鸭、英德睑虎、乐东蟾蜍等146种。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46种。
截至2023年最新统计,广东省记录分布有高等植物6658种,包括苔藓植物691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588种、裸子植物29种、被子植物5350种。其中林业部门主管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0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的10%,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仙湖苏铁、水松、南方红豆杉、紫纹兜兰、广东兜兰、杜鹃红山茶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白豆杉、厚叶木莲、杜鹃兰、八角莲、光叶红豆、紫荆木等101种。
截至2023年,广东省建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达到1361个,数量居中国首位,也是中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还建有国际重要湿地6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有红树林1.06万公顷,且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同时,广东省建立了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4个(南岭山地、罗浮山-大桂山、莲花山、云雾山-天露山)、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7个(潮汕-南澎列岛海域、红海湾-碣石湾海域、大亚湾-大鹏湾海域、珠江口海域、镇海湾-广海湾-川山群岛-银湖湾海域、阳江湾海域、湛江雷州半岛海域)。其中,已建立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英德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曲江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
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9年10月,位于珠江口海域内伶仃岛至牛头岛之间,总面积460平方千米。管护基地位于珠海市淇澳岛,集管理、救护、科研、宣传、教学实习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保护区于2019年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和自然资源部授予的全国十大“海洋人物”荣誉称号,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公益一类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资源环境科、技术研究科、科普宣教科。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山脉,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保护区总面积58368.4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植被茂密,是中国东南部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保存着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野生脊椎动物622种,其中,兽类98种,鸟类316种,爬行类99种,两栖类44种,硬骨鱼类65种;已鉴定记录昆虫3195种,其中蝶类529种,蛾类2082种,鞘翅目昆虫584种。陆栖脊椎动物包括中国特有种4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1种,分别为熊猴、云豹、豹、华南虎、林麝、梅花鹿、黑麂、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蟒蛇和金斑喙凤蝶,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5种,省级保护动物26种。保护区有高等植物3890种,其中维管植物3539种,包括蕨类植物363种,裸子植物19种,被子植物3157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分别是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和莼菜,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9种。同时,也是广东省最大的物种基因库。
矿产资源
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是中国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省份之一,有“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称号。分布有南岭成矿带、武夷成矿带和桂东-粤西成矿带等3条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禀赋居中国中等水平。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分布区域相对集中。
截2022年底,广东省发现矿产151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05种,矿产地2988处。查明资源储量排名位居中国前10名的矿种69种,主要有稀土、铌、钽、锆、油页岩、高岭土、玻璃用砂、锡、银、硫铁矿、铅、锌、钨等矿种。其矿产资源分布区域也相对集中。铅、锌、铜、钨、锡、钼等有色金属以及铁、锰等黑色金属主要分布在韶关、河源、梅州、肇庆、茂名等市;金、银等贵金属以及铌、钽等稀有金属主要分布在肇庆、茂名、佛山、惠州等市;稀土矿产地和稀土资源潜力区主要分布在韶关、清远、肇庆、河源、梅州、揭阳等市;优质高岭土、油页岩等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等市;地热、矿泉水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广东省的有色金属、稀有稀土金属及建材非金属等矿产也具有较好的资源开发潜力。铅、锌、钨、锡、稀土、硫铁矿、高岭土、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玻璃用砂、地热、矿泉水等为省内优势矿产,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基础。煤、陆域石油及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以及铁、铝、磷等矿产资源成矿地质条件较差,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潜力有限。
海洋资源
广东省海域辽阔,滩涂广布,陆架宽广,港湾优良,岛礁众多,海洋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至2022年底,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是陆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长4084.48千米,居中国首位。拥有海岛1963个,其中90%以上的海岛为无居民海岛,面积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占50%以上。沿海港湾众多,适宜建港的有200多个,滨海湿地面积1.02万平方千米,红树林面积1.06万公顷。海洋生物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鱼类1200多种。南海可开采石油储量5.8亿吨、天然气6000亿立方米,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储量15万亿立方米。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辖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112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490个街道(共161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省会为广州市。
重要城市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广州市还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和武广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深圳市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中国香港,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全市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富。深圳市于1979年3月建市,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畔,南海之滨。珠海市有大小岛屿112个,海域面积5973平方千米,土地面积654平方千米,其中内陆面积364平方千米,岛屿面积290平方千米,设有香洲、拱北2个行政区,1个经济特区,12个公社。珠海市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2°C,全年降雨量约2000毫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珠海市珠海同时也是珠江三角洲各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且有“百岛之市”之称。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珠海市拥有中山港区、马鞍港区、小榄港区、黄圃港区、神湾港区5大港区,行政管辖面积1783.8497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3.0℃。中山市还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大湾区西岸枢纽城市与创新高地、国家自主创新型制造业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27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万人,连续18年蝉联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58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42%,比上年末提高0.63个百分性别看,常住人口中男性为6689万人,占比52.64%;女性6017万人,占比47.36%。全年出生人口103万人,出生率8.12‰;死亡人口68万人,死亡率5.36‰;自然增长人口35万人,自然增长率2.76‰。从年龄构成看,0-15岁人口2437万人,占比19.18%;16-59岁人口8460万人,占比66.58%;60岁及以上1809万人,占比14.24%。
民族
广东省是56个民族成份齐全的省份。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8.16%。少数民族人口200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
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441.7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49%。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18.93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连山、怀集、廉江、信宜、化州、罗定等县(自治县、市);瑶族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英德、乳源、乐昌、仁化、曲江、始兴、翁源、龙门、阳春等县(自治县、市、区);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兴、增城、和平、连平、龙川、东源、丰顺、饶平、潮安、海丰、惠东、博罗等县(自治县、市、区);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佛山、东莞等市;满族主要分布在广州市。改革开放后,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省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非户籍人口)322.78万人,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全省有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少数民族社会团体24个,并设立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连州市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
语言
广东省语言状况较复杂,除粤北、粤东有少数民族语言瑶语、壮语、畲语及粤北不知名的土语,主要流行粤、客、闽三大汉语方言。除此之外,广东省境内使用人口较多、语言面貌特殊的汉语方言是“粤北土话”。粤北土话是分布在广东省北部地区的一群归属未明的汉语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称之为“韶州土话”。粤北土话大多与客家方言呈穿插交错状分布。
粤方言又称粤语、白话等,以广州话为代表。广东省以粤方言为主的地区分布在粤中和粤西南,包括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云浮市、东莞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阳江市、茂名市,粤方言大约居半的地区有清远市、深圳市、湛江市,粤方言仅占部分的有韶关市、惠州市。此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以粤方言为主要语言。
广东省是客话最重要的流行地,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地区在粤北和粤东,包括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惠州市;与上述地区交接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清远市、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也有部分地区使用客家方言(清远市尤其多);其他地区完全没有客家村落的县(市、区)很少,都有或多或少的客家方言岛。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和客家人的重要标志。
广东闽语属闽方言闽南一支,包括潮汕话、雷州话以及闽南方言岛。闽方言潮汕话俗称为“潮州话”或“潮语”,雷州话俗称“雷话”或“黎话”,而西江、北江、东江沿岸的不少闽南方言岛称为“连滩声”。广东省的闽方言主要分为粤东的“潮汕片”和粤西的“雷州片”。
宗教信仰
广东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的省份。截至2022年末,全省登记宗教活动场所3108处,其中佛教1682处、道教247处、伊斯兰教10处、天主教378处、基督教791处。宗教活动场所中寺观教堂2086处、固定处所1022处。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6677人,其中在广东省认定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6483人,外省认定备案在广东省从事宗教活动的教职人员194人,包括佛教4052人、道教1237人、伊斯兰教34人、天主教203人、基督教1151人。还有宗教社会团体265个,其中全省性宗教团体7个、地市级范围宗教团体103个、县级范围宗教团体155个。宗教院校3所:广东佛学院,2011年7月设立,下设曹溪佛学院、尼众佛学院、岭东佛学院、云门佛学院4所分院;广东道教学院,2017年9月设立;基督教广东协和神学院,1986年复办。
岭南宗教文化
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岭南地区成为全国外来宗教势力最为强盛的地区之一。由于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包括宗教在内的外国文化得以最早进入岭南。交广海路则是佛教入传中国最早的途径之一(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佛教由交广海路传入中国较从西域陆路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早),且影响更大。东汉末年,岭南的佛教已经相当兴盛。六朝时期,就有不少来自外国的僧人进入岭南后,又转而北上建康等地传教,其中见诸文字记载、较为着名的就有昙摩耶舍、求那罗跋陀、达摩、真谛等;至唐代;又有南天竺国密宗僧金刚智携徒不空由海路经广州北上洛阳传播密宗。天主教也是首先进入岭南,通过岭南向中国北方广为传播。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教士利玛窦,就是先在岭南活动,然后北上传教的。
至清代及民国时期,广东的天主教、基督教势力,与河北、山东、上海等地同居于全国的前列,而基督教教派之多,更是他省无法相比。其中信义宗,广东的信徒人数居全国之首;浸礼宗,占全国信徒的六分之一;未分宗派的各教会,教徒人数以广东最多。
经济
综述
广东省是经济大省和外贸大省,也是中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清代,广州便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成为引进西方经济的窗口。自1989年起,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居中国第一位,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中国的1/8,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中国第一。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
截至2023年,中国超12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中,广东省GDP占到10.8%,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继续稳居中国第一,有超过13万家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占中国比重超两成。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9年位居中国第一,占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均居中国首位;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2023年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35673.1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40.70亿元,增长4.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第二产业增加值54437.26亿元,增长4.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0%;第三产业增加值75695.21亿元,增长4.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6%。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1:40.1:5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698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182美元),增长4.7%。
第一产业
截至2023年,广东省第一产业增加值5540.7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92万亿元,同比增长5.0%。早稻播种面积3344.26万亩,与上年持平;糖蔗播种面积183.93万亩,下降2.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43.15万亩,增长1.9%;蔬菜播种面积2180.59万亩,增长1.8%;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11.67万亩,增长8.7%。粮食产量1285.19万吨,其中,夏粮产量、早稻产量分别增长3.0%、1.8%;糖蔗产量1087.43万吨,下降1.8%;油料作物产量121.01万吨,增长3.1%;蔬菜产量4099.33万吨,增长2.5%;园林水果产量2001.98万吨,增长5.6%,茶叶产量17.89万吨,增长11.2%,中草药产量增长6.1%,猪肉产量增长6.5%,禽肉产量增长2.7%,禽蛋产量增长5.7%。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98.91万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猪肉产量298.00万吨,增长6.5%;禽肉产量194.54万吨,增长2.7%。年末生猪存栏2049.20万头,下降6.7%;生猪出栏3794.01万头,增长8.5%。全年水产品产量923.85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海水产品469.25万吨,增长2.5%;淡水产品454.60万吨,增长4.3%。
2022年,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中水稻、薯类等粮食作物品种有31个,占总数的27%。其中,入选的丝苗米品种19香,市场价位可观。主推技术中,与水稻、薯类等作物相关的技术有27项,占总数的16%,其中,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入选了全国主推技术。广东省还新增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5个。“粤强种芯”工程推进,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79万公顷,复耕复种撂荒耕地4.85万公顷,粮食年产量1291.5万吨。
第二产业
广东省第二产业成为支撑广东经济的关键力量,2023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8.8%、11.2%,成为广东制造的“稳定器”。同时,提质壮大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把新能源、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打造成新的万亿元级、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广东省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也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达到四成,已形成8个万亿级、3个5000亿级、7个千亿级和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截至2023年,广东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57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635.02亿元,增长22.5%;股份制企业6783.49亿元,增长21.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660.12亿元,下降4.8%;私营企业3768.14亿元,增长25.6%。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590.92亿元,下降7.1%;制造业9028.45亿元,增长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955.81亿元,增长67.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43元,减少0.67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提高0.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广东省第三产业已经成广东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同时,广东省还在大力推动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快递+直播带货等新产业、新业态,使得服务业发展步伐迅速加快。服务业中,批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生产总值分别占据前三名。其中金融业处于中国领先水平,对广东经济拉动作用逐渐增强,在第三产业的占比稳步提升。
截至2023年,广东省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205.0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利润总额6192.70亿元,增长30.9%。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17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847.71亿元,增长9.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073.85亿元,增长10.1%;金融业增加值12418.82亿元,增长7.1%;房地产业增加值10545.72亿元,下降1.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9190.74亿元,增长4.9%。全年货物运输总量382785万吨,比上年增长5.1%。货物运输周转量29690.74亿吨,增长4.4%。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21462万吨,增长8.1%。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73925万吨,增长11.6%;内贸货物吞吐量147538万吨,增长6.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209.26万标准箱,增长2.0%。
经济功能区
广东省域范围的优化开发区域指的是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珠三角核心区。省域范围的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粤东部分和北部湾地区湛江部分;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粤西沿海片区、珠三角外围片区和粤北山区点状片区三个区域。该区域大部分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区的外围及粤东、粤西沿海,部分呈点状分布于北部山区。
珠三角核心区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位于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南端。地形平缓,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群,是中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是中国外向度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总体布局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的建设,构建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格局。
珠三角区域内经济联系紧密,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国际化程度高,与港澳合作紧密,呈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珠三角核心区通过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了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也是中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社会事业
教育
2023年,广东省各级各类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773.73万人,比上年增长2.4%;在校生2817.43万人,增长1.1%;毕业生743.92万人,增长9.0%。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37万人,在校生7.63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58.62万人。
2018年1月发布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广东省13所高校6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学校数占全国219所的5.9%,学科数占全国6.72%。全年各级各类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不含技工学校)招生688.38万人。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并成为一所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2000年1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15年12月,获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深圳校区。至此,中山大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的格局。
中山大学现有70个院系,本科专业(办学权)135个,研究生教育已涵盖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有院士(含非全职)2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中国高校前列。
医疗
截至2023年末,广东省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6.29万个,其中,医院1874个,卫生院117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94个,妇幼保健机构133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2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4个,卫生监督机构149个,村卫生室2.5万个。全省卫生技术人员97.9万人,比上年增长6.6%,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5.9万人,注册护士45.1万人。拥有医疗床位62.9万张,其中医院51.5万张。全省1170家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4万人,床位6.8万张;144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9万人;149家卫生监督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3万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始建于1910年,由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发展而来,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现已迈入中国一流医院行列。医院现有越秀总院、黄埔院区、南沙院区,分别与广西、贵州共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3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有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体组织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7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拥有湾区唯一、国内医疗机构首个无菌动物平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1人次,中华医学会历任主委6人,候任主委1人,副主委5人,广东省医学会现任主委27人,副主委106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2人;拥有博士生导师312人、硕士生导师727人,拥有国家级名师4人、宝钢优秀教师等省部级名师24人次。
中山一院是华南地区疑难重症诊疗中心,近5年医院共开展新技术414项,29项创新技术入选广州市卫健委高新、重大技术项目。同时,与美国哈佛麻省总医院-布莱根医疗系统(MGB)、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FCI)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远程医疗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戴维斯分校(UC Davis)、CITRIS研究中心合作创建国内首家由学术机构主导的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为国内及亚太地区培养未来外科方向的机器人手术专业医学人才。
媒体
广东省媒体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沿,其中南方+、羊城派、触电、21财经已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平台,全省60多个县、区级融媒体中心与省级技术平台“珠江云”对接。广东省还探索出一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融互通的深度融合之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构建了报、刊、网、端、微、屏等多元传播矩阵,打造出南方+、N视频等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南方+下载量超过8000万;羊城派下载量超过7500万,触电新闻下载量超过1.02亿;新花城、读特、花生FM等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移动平台;广东广播电视台“粤听”APP致力打造全球最大的粤语音频平台,用户下载量超过1700万。与此同时,广东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设立对外传播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州广播电视台等在香港设立记者站,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
广东广播电视台是2020年2月由原广东广播电视台与原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整合而成的正厅级事业单位,是一家融广播、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用户端、广播电视发射传输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省级新型主流媒体。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广东广播电视台拥有8套广播频率、11套开路电视频道、5套数字频道和IPTV、OTT、触电新闻客户端、粤听客户端、荔枝网等五个新媒体平台。其中上星频道信号覆盖亚洲、北美洲(长城平台)、大洋洲、非洲及东欧5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人口超过30多个亿。还拥有一个全国最早开播的4K超高清省级电视频道--广东广播电视台4K超高清频道。
科技
截至2023年,广东省专利授权总量70.37万件,居中国首位,比上年下降16.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4.31万件,增长24.4%。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37万件,居中国首位。截至2023年底,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66.56万件,居中国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2.59件。全年有10.61万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57.54万件,其中2.86万家企业有发明专利授权11.84万件。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49604项;技术合同金额4438.13亿元,下降1.9%。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1位,连续7年居中国首位。
2023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589家。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71家,深圳市企业技术中心350家(计划单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4家。
文化
2023年末,广东省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4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50个,博物馆344个。全省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广播电视台9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99.98%。年末有线广播电视及宽带用户数1735.78万户,比上年末下降2.5%;IPTV用户数2111.92万户,增长3.1%;OTT用户数2852.67亿户,增长1.4%;4K用户数2734.39万户,增长5.3%。全年生产电视剧20部。全年出版报纸12.59亿份,各类杂志0.78亿册,图书5.19亿册。全省共有综合档案馆144个。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986.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4%。
广东省标志性文化设施有广东省博物馆新馆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东莞玉兰大剧院等,并且广东省还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评选总成绩和金奖数中国第一。
星海音乐厅建于1998年,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演出场馆之一,也是中国音效最好的专业音乐厅之一。坐落在广州珠江之畔二沙岛,以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名字命名,拥有1518座的交响乐演奏大厅、461座的室内乐演奏厅、100座的艺术沙龙空间、能容纳200人的音乐空间及能容纳数千人的音乐文化广场。从捷克、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的管风琴、钢琴等大型乐器和先进的音频、视频设备。
星海音乐厅已成为广东省著名的文化品牌、广州的城市名片,吸引了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BBC交响乐团、鲍罗丁弦乐四重奏、林肯中心爵士乐团等世界级表演艺术团体;马泽尔、斯威特兰诺夫、西蒙·拉特尔、捷杰耶夫、蒂勒曼、艾森巴赫、莫斯特、梵志登、尼尔森斯、阿格里奇、阿什肯纳齐、帕尔曼、穆特、马友友、郎朗等世界级音乐家。
体育
截至2023年,广东省建成各类体育场地约34.08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0平方米,建成健身步道超2.68万千米,建有社区体育公园3000余个,构建15分钟健身圈,形成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累计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7万人,居中国首位。建成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163个,乡镇(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1317个,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5万多场。
从2019年至2024年,广东省成功举办40多项国际性赛事、100多项全国性赛事、600多项省级赛事。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省举办4500多项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比赛15万余场,参加比赛190多万人,专场观众2500多万人。2021年8月,国务院批准广东、香港、澳门共同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于2025年11月至12月在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是座有着13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体育场,是迄今中国以传统形式保存时间最长的惟一古体育场,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阅武堂”。体育场现设办公室、业务、体校、物业等部门,具体负责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体育竞赛、公共体育服务、公益体育项目、青少年体育培训和场馆运营管理等工作。
2010广州亚运后,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结合周边资源、社会人文环境,积极拓展公共体育服务,打造集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体育文化、体育竞赛、体育培训、体育用品、会展服务、餐饮娱乐、应急避险、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体育场。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广东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5368.88万人,比上年增长2.7%。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60.03万人,下降0.2%。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848.20万人,下降0.2%。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192.69万人,下降1.7%。参加失业保险3794.76万人,增长1.2%。参加工伤保险4270.29万人,增长4.6%。参加生育保险3902.78万人,下降3.9%。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不含上下级往来)7591.9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年末累计结余18417.06亿元,增长10.7%。全年全省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统筹基金收入2593.49亿元;年末累计结余3947.14亿元。年末城市低保人数14.6万人,农村低保人数109.9万人。全年城镇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01.86万人。广东省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床位25.8万张,收养救助人员10.4万人。全省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和设施3.2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1万个。
环保
2023年广东省大气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改善。其中,大气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连续9年全面达标,AQI达标率94.8%,改善幅度排名中国第2;PM2.5浓度为21.1微克/立方米,在中国排名第4;臭氧(O3)浓度为1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9%,优于中国平均水平,排名上升6位;全省各地市全年重污染天气共2天,未超出国家下达的目标。此外,202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03%,红树林面积达1.06万公顷,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361个,建成国际、国家和省级重要湿地36处,均位居中国前列。全省还有14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2.6%,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千吨万人”水源水质达标率94.8%。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92.3%,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珠江口邻近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至77.8%,较2022年提高6.1个百分点。
水利
至2022年底,广东省建成供水、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发电、航运等水利工程体系,有水库7756座,总库容450.62亿立方米,注册登记的规模以上水闸为6164座,5级(含)以上堤防3214条、总长17476.9千米,大中型灌区391宗,有效灌溉面积152.92万公顷,大中型泵站566宗,治理中小河流1.7万千米,农村供水工程2.01万宗,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以上,建成碧道5212千米。
新丰江水库,又名万绿湖,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安装的大型水电工程,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着防洪、蓄水、发电等功能。1956年1月,新丰江水电工程经国家计委立项,1958年7月15日,新丰江水电站正式动工,1959年10月20日,大坝下闸蓄水,1960年10月25日,1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新丰江水库大坝长达440米,高105米,水域面积约370平方公里,总库容139亿立方米,流域面积598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70多平方公里。
新丰江水库的库区水质一直保持着国家Ⅰ类水标准,湖区森林面积覆盖率高达90%,青山绿水构筑了一片优良的生态系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年维持在地表水Ⅰ类标准,为下游供水饮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飞来峡水利枢纽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东北约40公里的北江河段上,1994年动工兴建,是广东目前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由拦河大坝、船闸、发电厂房和变电站组成。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为主,同时兼有发电、航运、供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并与北江大堤联合组成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水库起滞洪调峰作用,使北江大堤可防御300年一遇的洪水,为下游及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
交通
综述
2023年,广东省完善“三横六纵两联”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水运、民航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并且将以“数字交通运输厅”改革建设为引领,推进智慧高速公路、数字铁路建设,推进交通运输部新基建重点工程粤港澳跨海智慧通道工程建设,推动港珠澳大桥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维护。
2023年,广东省全年旅客运输总量82680万人,比上年增长74.1%。旅客运输周转量3530.66亿人千米,增长117.8%。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2.3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1481千米,比上年末增长2.4%。年末铁路运营里程5672千米,其中200千米每小时以上标准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2764千米。高铁客运量占全部铁路客运量比重88.3%。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069.11万辆,增长5.9%,其中私人汽车2561.09万辆,增长6.9%。民用轿车保有量1775.91万辆,增长5.3%,其中私人轿车1665.26万辆,增长5.7%。
公路
截至2023年,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481千米,连续10年居中国第一。公路水路计划投资安排超2300亿元,推进高速公路48项约1927千米续建。建成广州从化至黄埔高速一期、韶惠高速惠州至龙门段等15项高速公路项目,新改扩建普通国省道里程约1051千米,49项建成通车。
广东省还有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多座跨江大桥,除此之外,珠江口还有4条跨江跨海通道正在建设之中,包括黄茅海通道、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澳门轻轨横琴线。其中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中国也是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深中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主跨1666米),深中隧道则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
珠江黄埔大桥也被称为华南第一桥,于2008年12月6日建成通车,大桥全长7016.5米,分为南北汊主桥跨越珠江。北汊桥为主跨383米的独塔钢箱梁斜拉桥,该跨径建成时居世界同类桥梁前列;南汊桥为广东省内最大跨径的单跨钢箱梁悬索桥,主跨1108米,通航净空60米,钢箱梁全宽为41.69米,是建城时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桥梁,也是世界上桥面最宽的特大桥梁。珠江黄埔大桥,还把北二环、西二环及广明高速(广州段)连成一体,连接包括京珠、广深、广惠、广清、新机场等八条高速路。
铁路
截至2023年,广东省高铁运营里程约2764千米,居中国前列。2023年12月26日,汕汕高铁的正式开通,也让广东一跃成为中国首个高铁里程迈过3000千米的省份。广湛高铁、广汕高铁、梅龙高铁等多条在建新线不断更新进度。2020年以来,广东省已建成赣深高铁、珠机城际一期、广清城际、南沙港铁路、茂名博贺港铁路等6个项目,新开工深江、珠肇、梅龙、深圳至深汕合作区等高铁及粤东城际、广清城际南北延、广花、深惠等城际铁路共27个项目,共1147千米,预计到“十四五”末,广东铁路里程将达到6350千米。
广东省350千米时速高铁有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在建350千米时速高铁有赣州至深圳高铁、广州至汕尾高铁、汕尾至汕头高铁、广州至湛江高铁;计划建设梅州至龙川高铁、湛江至海口高铁、合浦至湛江高铁、汕头至漳州高铁、广州至河源高铁、深圳至南宁高铁等项目。
广汕高铁于2019年6月30日开工建设,正线全长约203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是大湾区高铁骨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联通京广高铁、京港高铁和沿海铁路,进一步织密大湾区铁路网络。届时,广州到汕尾列车最快运行时间将由2小时压缩到40分钟左右。
水运
广东省沿海航道包括沿海港口进港航道、沿海其他航道,沿海港口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为主要港口。至2019年底,全省沿海航道共有196条,航道总里程4742千米,其中10万吨级及以上航道8条(段),通航里程218千米;1万吨级及以上航道39条(段),通航里程553.8千米;万吨级以下航道149条,通航里程3970.2千米。2022年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1.2万千米,居中国第二,全省亿吨大港达到6个,新增万吨级泊位45个,新增港口货物通过能力2.8亿吨、集装箱854万标箱。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1.2万千米,居中国第二,完成西江3000吨级、北江1000吨级等航道扩能升级,新增内河高等级航道505千米,实现3000吨级船舶由大湾区直达广西,1000吨级船舶经北江直达韶关市区。
2023年广东新一代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一期)投入运营。港航扩能升级有力推进,巴斯夫一体化项目大件码头、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等19项已完工。
广州港,地处珠江出海口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地带,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中国内贸集装箱第一大港。属于一个港口群,从珠江两岸至出海口,广州港依次分布四大港区,分别是南沙港区、港新沙港区、黄埔港区、内港港区。2021年,广州港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47万标准箱,分列全球第四和第五。截至2022年6月底,广州港集团已开辟直达欧美、非洲、亚洲等国内外集装箱班轮航线199条,海运通达国内主要基本港和10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400多个港口。
航空
广积极东省以广州白云、深圳宝安、珠三角枢纽(广州新)3个机场为核心,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机场;完善珠海金湾、惠州平潭、揭阳潮汕、湛江吴川4个机场,同时推进建设韶关丹霞、梅州梅县、阳江、云浮、怀集、连州、河源和汕尾等8个支线机场。
至2019年底,广东省共有广州番禺、深圳南头、珠海九洲、湛江坡头、湛江新塘、中山三角、阳江合山、云浮罗定、珠海莲洲等9个颁证通用机场,以及广东省公安厅警务飞行保障基地、广东省海事局高栏海事基地、广东省人民医院、顺德北滘美的集团、番禺华教通用航空等多个直升机起降点和番禺意桥岛、湛江徐闻港等水上机场。通用航空企业45家、通用航空飞机229架,均约占中国总量的8%。2023年广东省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4141万人,货邮吞吐量为371.2万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国际航空枢纽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机场。位于广州市北部,白云区人和镇和花都区新华镇交界处,占地约18平方千米。机场距离广州市中心约28千米。白云机场有两座航站楼、三条跑道,飞行区等级为4F标准,可满足A380等大型宽体客机起降及停放需要,标准机位271个(含FBO)。其中东四西四指廊南面与T1航站楼相接,北面与T2航站楼相接,南北分别长507米,东西分别长256米,呈“T”字型,使其航站楼总面积达到156.1万平方米,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
白云机场是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公司、九元航空公司、中原龙浩航空公司和浙江长龙航空公司等基地机场;与近80家中外航空公司建立了业务往来,航线通达国内外230多个通航点,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点超过90个,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开通运营地铁线路34条,合计里程1279.3千米;开通运营有轨电车6条,合计里程63.1千米;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13.5千米。其中,广州市内开通运营地铁线路17条,合计589.1千米;运营有轨电车2条,合计22.1千米,包括:海珠有轨电车试验段(广州塔-万胜围,7.7千米)、黄埔有轨电车1号线(香雪-新丰,14.4千米)。深圳市内开通运营地铁线路15条,合计547.3千米;运营有轨电车2条,运营里程20.2千米,包括:龙华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清湖-新澜/下围,11.7千米)、坪山云巴1号线(坪山高铁站-比亚迪北,8.5千米)。佛山市内运营地铁线路4条,合计105.1千米;运营有轨电车2条,合计20.8千米,包括:南海有轨电车1号线(岗站-林岳东站,14.3千米)、高明有轨电车(沧江路站-智湖站,6.5千米)。东莞市内运营地铁线路1条,合计37.8千米,为2号线一、二期(东莞火车站-虎门火车站)。还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4个城市获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总里程1865.4千米,总投资12016.4亿元。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地铁集团)成立于1992年,是广州市政府全资大型国有企业。截至2024年,广州地铁集团运营的轨道交通里程约1139千米,除了本地地铁线网652.7千米、有轨电车22.1千米外,还包括城际铁路318.6千米,以及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江西南昌地铁三号线、重庆地铁四号线二期、长沙地铁六号线、海南三亚有轨电车、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旅客捷运系统等外地项目145.3千米。同时,正全面推进20条567千米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统筹负责12个国铁、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道路项目投资建设。
人文
综述
广东省生活着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居民,在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人文氛围下,形成了积淀深厚、特色鲜明、交流互鉴的岭南文化。同时,广东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各具风情,粤剧、舞狮、功夫、骑楼、中医养生等文化元素自成特色。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数量均位居中国前列。
饮食
广东菜又称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包括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以广州菜为代表。粤菜博采众长选料广博,奇而且杂,合、海鲜是食中珍品,鸟、鼠蛇、虫皆为佳肴。选菜还讲究鲜爽滑嫩,夏秋清淡,冬春浓郁。粤菜调料独特,常见的有蚝油、汁、鱼露、珠油、糖醋、西汁等。烹调方法独特,有煲、泡、“局”等。粤菜的代表菜有:三蛇龙虎会、龙虎凤蛇羹、油包鲜虾仁、八宝鲜莲八宝盅、蚝油鲜菇、瓦掌山瑞、脆皮乳猪、肠粉等。
肠粉是一种广东出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源于唐朝时的泷州(今广东罗定市)。肠粉分类只能按其制作方式来划分,一般用布拉的称为布拉肠粉,另一种是直接蒸的,通常是用抽屉式肠粉。
艇仔粥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该菜品是由昔日珠江三角洲的水上游民--疍民(又称水上人家)创造的,其后又在广州发扬光大;现该菜品为广东著名的传统小吃。
干蒸烧卖是广东省汉族传统名点,广式饮茶中的干蒸烧卖是茶市必点的点心之一。属于粤菜系。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流传广东各地。干蒸烧卖是用半肥瘦猪肉、虾仁、云吞皮和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生抽、白糖、盐、鸡粉、胡椒粉、生粉、料酒为配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干蒸烧卖用薄面皮裹半露的肉馅料蒸熟,色鲜味美,质地爽润,爽口不腻。
及第粥是广东地区汉族传统名吃,一种粤式粥点。用猪瘦肉丸、猪肝片、猪粉肠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鲜明,糜水交融,味鲜香厚。讲究粥底绵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点时,舀入小锅烧滚,加猪心、猪肝和猪粉肠,滚熟后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条,伴小碟鸡蛋散上桌。猪内脏又称“杂底”,美化为“及第”,成为卖点。
特产
广东省独特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使这里特产倍出,拥有新会陈皮、端砚、凉茶、郁南无核黄皮、增城荔枝等特产。
平远脐橙产于世界最大的脐橙产业带--粤赣脐橙产业带。2006年,平远脐橙获批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020年,平远脐橙入选中国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广东省平远县从1983年开始试种脐橙,1995年后大面积推广种植,脐橙成为平远县的主导水果品种。平远县95%以上的脐橙为“纽荷尔”品种,果实着色深红,外形美观,果实单重250-400克,果大、无核、颜色鲜艳黄红、耐贮藏、味甜香浓、肉嫩化渣、可食率达80%,果实含糖量13-15%,酸甜适中,口感清脆,含维生素C43.09-53.37毫克,还含有柠檬酸、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维生素B1B2、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营养物质,自然保鲜期长达5个多月,为鲜食最佳鲜果,有“橙中之王”的美称。
柏塘山茶产自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北部的柏塘镇,又称客家山茶,属于罗浮山特种山茶。柏塘山茶外形紧致结实,细长而匀称,卷曲有度,香气纯正而清新。收获期在每年3-10月。每年3月初开始采摘的是春分茶,茶叶条索细紧,带有白色芽状,汤色清绿透明,冲泡时花香味飘然闻香,入口有嫩香,花味清醇感觉齿间甘甜,喉咙甘滑持久。每年10月霜降节气后采摘的是雪片茶,茶叶外形较为粗糙,叶片呈金黄色,汤色金黄透绿。冲泡时,蜜香味飘放,入口有明显的茶花蜜味,甘甜、清爽口感。2015年12月,柏塘山茶被确认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8月,柏塘山茶获中国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
陈皮,产于新会区,尤以银洲湖为核心的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和南部滨海沉积平原新垦区,即新会民间流传熊(音ni)子塔围田区,出产的陈皮最佳。陈皮以独有香味及药用品质享有盛誉,销往全国和南洋、美洲等地区。2006年10月,新会陈皮获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俗
广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龙舟、醒狮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更是彰显岭南特色。
广府传统婚礼习俗,作为中国婚俗礼仪文化的重要流派,保留了较完整的中华婚礼古俗,寓意吉祥,承载着广府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广府婚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六礼’,择吉日、过大礼、落栊、安床、开脸、上头、接亲、入门、回门,这些都是广府婚俗的组成部分。广府婚俗注重的是‘好意头’以及亲人朋友间爱的传递。
凤山妈祖庙会的历史悠久,相传清初汕尾港兴盛时期即由广西地区传入,至今当地仍保留有清乾隆壬戌年妈祖庙扩建时里老首事碑刻,以及光绪年间记载当地抢花炮习俗的碑刻。目前,凤山妈祖庙会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品清湖西畔凤翔、凤照、凤苑及周边社区、村庄。每年妈祖诞期间,当地理事会拜祭妈祖后,将妈祖金身请下神龛安放在彩轿内,由八位青壮年抬着妈祖神轿沿社区巡游,鸣锣开道、号角长鸣,仪仗队、天后圣母旗、匾、日月匾、凉伞、香案、神轿、护銮队、彩旗队、舞蹈队、大锣鼓队、八音队、舞狮队、古装场景队伍等组成的巡游队伍可达千余人,巡游每到一处群众皆等候在街道边拜祭妈祖。
凤山妈祖庙会是粤东地区传统庙会活动之一,是地方社会民间信仰与社会风俗的集中展示,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在庙会活动中体现出当地群众祈求和平安宁、财丁兴旺、事业发达、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
广东舞狮称醒狮,突出一个“醒”字。广东舞狮本称“瑞狮”,清末民初,“中国先睡后醒论”广泛传播,在“无睡狮、瑞狮醒觉”影响下,舞狮团将“瑞狮”改名为“醒狮”。粤语“瑞”与“睡”发音相同,“醒”在粤语中有醒目、觉醒的意思,寓意唤醒国家、国民,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醒狮”之名获得了社会认可,从此广东狮团都采用“醒狮团”之称。1925年沙基惨案后,社会各界利用醒狮表演唤醒国家、国民的意识更为自觉,醒狮的表演进一步盛行。醒狮的形象来自古代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狻猊。狻猊形似狮子,醒狮头顶狮角尖而锐,略微向前弯曲。据说是狻猊的独门法器,只要看到邪恶的东西,就可把对方戳死,所以,广东醒狮有驱邪避害的吉祥寓意。广东醒狮融武术、舞蹈、音乐等,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2006年,广东醒狮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非遗的传统舞蹈类。
艺术
广东省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也是美术革命的重要阵地,岭南画派也促成了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
广东省岭南音乐文化由广府音乐(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广东汉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等主要音乐版块整合而成。渊源深厚的地方性和兼采博取的开放性,使其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中华“国乐”象征之一。岭南器乐从20世纪初开始输出到世界各地。还有,岭南歌乐是以客家山歌为代表,岭南戏乐则包括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剧种。
岭南古琴艺术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南宋末年,随着宋室的南迁,也把中原文化带来广东,特别对广东的琴学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岭南琴学昌盛,琴人辈出。如明代南海大沥人邝露、明代新会人陈白沙、明代南海沙贝人陈子升陈子壮等。客家筝派是指曾经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先民南迁时随人而来的中原古乐,与当地民俗文化融会贯通后,保留着中原音乐文化的遗迹,又有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代表人物是何育斋和罗九香。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广东省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26处;不可移动文物2.5万多处,其中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2035处,国有可移动文物87万多件/套。截至2023年11月,广东已划定110处历史文化街区、普查认定4421处历史建筑,广东有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个历史文化名镇、67个历史文化名村、110处历史文化街区、4421处历史建筑。
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落成,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大门匾额题“陈氏书院”。陈家祠还是清代广东七十二县陈氏宗族在广州合资建设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三路三进,共九厅六院,以“聚贤堂”为中心。
陈家祠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为代表的“岭南七绝”工艺在此均有展现,并且,凭借“三雕、二塑、一铸、一画”的建筑装饰特色,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号称“百粤冠祠”。祠堂的整体布局左右对称,厅堂厢房相间,以连廊相连,是一座装饰精美绝伦的建筑群。1959年,陈家祠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和展览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其他地区民间工艺的艺术类博物馆;1988年,被公布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磨刀山遗址于2013年1月被发现。磨刀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把广东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约13万年前的马坝人时代提前至距今80万-60万年,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被专家誉为填补岭南地区60万年至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空白。磨刀山遗址入选“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2019年被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磨刀山遗址为代表的南江旧石器文化,表明距今数十万年前,最早的南粤先民即踏足南江流域,并在此繁衍生息。磨刀山遗址和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的考古成果,不仅延长了岭南古代社会和文化历史的长度,同样也拓宽了岭南文化的深度。位于南江流域的磨刀山遗址,是南江文化的始发点,也是岭南文化已知最早的“根”。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省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837人,数量均位居中国前列。
汕头抽纱也称“番花”,是刺绣的一种,广泛流行于潮汕平原城乡,自古以来当地妇女就有在纺织物品上拮(抽)纱、刺绣和用纱线编织纹样饰品的传统。19世纪中叶汕头开埠通商后,潮汕抽纱开始融入西方的图案纹样及刺绣、编织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中西结合、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绣类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抽纱工艺更为兴盛,产品曾行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汕头抽纱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汕头抽纱早期手法单一,仅是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再加以连缀而显现出透空的装饰花纹。后发展出多种技艺手法,形成绣类、抽通类、编织类、补布类、拼接类五大种类。每个种类又有各种不同的针法,已知的就有240多种。题材多为花卉、草纹等图案,纹样构成为点、线、面的巧妙结合,用连续、对称等技法进行布局,在独立造型或组合造型上形成了浮沉有序、虚实相映、清朴实致的构图特点。
风景名胜
综述
广东省与南海相接,大陆海岸线长4114.3千米,位列中第一。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等,都是沿海城市。除了海岸以外,广东还拥有不少特殊地貌,如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等。同时,还有后天打造的人文景观,包括有6座主题公园。截至2023年,广东省共有AAAAA级景区15个,AAAA级景区277个,AAA级景区369个,AA级景区10个,还有一大批红色文化和旅游博物馆、纪念馆。。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肇庆鼎湖山等名山名岳,大小海岛1963个,东江、西江、北江等河岸风光和岭南水乡古村落。
重要景点
广州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以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瀑布闻名,位于增城市派潭镇,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瑰丽翡翠”。白水寨东临南昆山脉,西邻从化市温泉镇,南界增城市小楼镇,北边则紧接广州市白云区。白水寨园区内的自然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有面积达200平方千米的水森林,是夏季避暑纳凉的天然帐幕。
白水寨由多座大山组成,其中主峰白水寨山高828米,瀑布落差达428.5米,园区内悬崖瀑布与高山天池相依,通天峡谷与浅滩湿地相连,地形复杂多变。白水寨飞瀑区域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高达11.25万个/立方厘米,位列广东参与测评的景区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罗浮山被誉为百粤群山之祖、岭南第一山,是岭南道教文化的发祥地。罗浮山有厚重人文。山、水、泉、瀑、池、洞、观、寺、塔、林等多元景观,形成了“天际一轴线,仙凡两重天”的秀美景象。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交融相会,赋予了景区更深厚的内涵。罗浮山还有432座山峰、980多处泉水、18处洞天奇景、72个石室幽岩,形成了“山山瀑布,处处流泉”的奇丽景观、“满山皆奇石,峰峰有灵境”的山岳风景与“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温”的自然特征。同时,诗词楹联和摩崖石刻等也形成罗浮山独具魅力的历史人文景观,罗浮山摩崖石刻有2000多处,现存的罗浮山摩崖石刻有230多处,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并于1989年被列入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世界之窗,位于深圳湾华侨城,占地48万平方米,是由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分为世界广场、亚洲区、大洋洲区、欧洲区、非洲区、美洲区、世界雕塑园和国际街八大区域,囊括世界著名景点微缩景观130多处、十数项娱乐项目、大型广场艺术晚会和异国风情表演、主题文化节庆活动等。
深圳世界之窗有穿越欧罗巴、飞跃美利坚、亚马逊丛林穿梭、极速飞车、法老归来、重返侏罗纪、阿尔卑斯冰雪世界、极速富士山等十余个娱乐项目,并使景区实现从纯观赏型到综合娱乐型的转变。还有荷兰国王节、夏季深圳国际啤酒节、秋季万圣节、北欧圣诞季等节庆活动。此外,景区首部实景裸眼3D Mapping秀《奇幻欧洲》、大型烟花表演《烟花之舞》、铁塔灯光秀等项目。
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西郊,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市之一,因其大量保存了中国古代城墙、牌楼、道路、碑刻等历史文化遗迹而闻名。1986年,潮州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潮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城的历史空间格局为“外曲内方,四横三纵”,并且在今天依然完整,还有大批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保护良好,文物资源集中成片。潮州古城内2.6千米长的古城墙、滨江长廊和古城内的牌坊街、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构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独特景观。
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是长隆集团旗下首个大型综合性主题旅游度假区,位于番禺区汉溪大道以北,总占地面积1万亩,是中国拥有主题公园数量最多、规格最高的综合性主题旅游度假区,同时也是中国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拥有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长隆欢乐世界、长隆水上乐园、长隆飞鸟乐园、长隆国际大马戏和长隆酒店、长隆熊猫酒店、长隆香江酒店等多家顶尖主题公园、演艺剧院及酒店。
对外交流
友好城市
截至2024年1月,广东省共与全球66个国家缔结208对正式友城(不含友好交流省州和城市)。从结好主体看,省级友城49对,市级友城143对,县(区)级友城16对。从区域分布看,亚洲友城47个,非洲友城12个,欧洲友城69个,美洲友城55个,大洋洲友城25个,实现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和区域性大国的全覆盖。
参考资料
领事机构
参考资料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地理.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2-22
建置沿革.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2-22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1 08:38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